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 家族要闻
奶奶的故事 -- 朱泽军
发布日期:2012-12-24 11:48:53  点击次数:1817
 

(编者按:此文是峰山端庄三房宗亲德丰先生之子泽军于1995年7月所撰并发表于报纸。)

 

我奶奶赵英是上个世纪末出生在苏北贫瘠土地上普通农村妇女。那年当我们将奶奶的骨灰送回哺育过她的淮河岸边泗洪老家时,长辈和乡亲向我述说了许多奶奶的故事。

奶奶年轻守寡,在那水深火热的年代里与我的大伯和父亲相依为命,离开峰山乡端庄村老家,迁回娘家魏营乡豆冲村定居。大伯在我们今天上学的这个年龄,就背井离乡替人家放牛谋生去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共产党人重建新四军,奶奶知道新四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毅然将刚满十八岁的我父亲送上了战火纷飞的杀敌战场。

抗战时期,以滕海清为旅长、赖毅为政委的新四军四师十一旅驻扎在泗洪县魏营乡豆冲村(古名窦冲)。烽火岁月,战事频繁,部队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旅首长的穿着也都很破旧。奶奶看在眼里,内心甚是焦虑,她用做姑娘时学会的针线活,主动担负起了为旅首长缝制衣裳的担子。多少个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奶奶将日夜思念前方儿子的心情化作了手中的千针万线。十一旅驻守在豆冲的年月里,几位旅首长的着装基本都是出自奶奶之手。有一次滕旅长等领导去师部开会,四师首长张爱萍、张震等将领都夸十一旅的同志着装整洁。旅首长当时想给孑然一身的奶奶一点补助,并再三讲明这是部队的纪律。可奶奶却很固执,说儿子就在部队上,哪有当娘的替儿子做事要补助的?

首长没有忘记我的奶奶,五十年代,时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的赖毅将军在杭州碰见我奶奶,将军握着我奶奶的手,热情地问寒问暖,要我奶奶趁身子骨还硬朗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还写了许多与我奶奶十分熟悉的,而今正在各地担任领导职务同志的姓名、地址的纸条,深情地说:找他们去吧,他们想着您哪……”

奶奶一辈子没有文化。她生前最爱看电影《车轮滚滚》,每看一遍都泪流满面。当年在打倒蒋介石,打到南京去的口号声中,奶奶托人找回在外地当雇工的我大伯,把房门一拴,用她曾经裹过的双脚,与我大伯一起融入了支前大军的滚滚洪流。有一天,在长江北岸,奶奶与行军路上的我父亲邂逅相遇。自打抗战胜利的那年秋天,父亲探望过我奶奶后,母子俩一直未曾见面。奶奶紧紧拉着我父亲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将随身携带的几个馒头塞给我奶奶,他知道支前民工守着大米白面,却啃着硬邦邦的玉米饼、地瓜干。大伯默默地从腰间抽出那双从未舍得替换的鞋子,父亲接过带有大伯体温的千层底布鞋,嘱咐我大伯:照顾好妈妈,过江后再细说。说罢便跳上拉炮的马车奔远了。望着我父亲远去的身影,那一刻我奶奶的心都碎了。夜晚在民工宿营地,奶奶和大伯久久不能入睡,漫漫长夜里传来天边隆隆炮声,奶奶整颗心都悬到嗓子眼。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奶奶和大伯风尘仆仆千里支前回到家乡,几分薄地已过了春播。当地政府照顾我奶奶是抗属,准备过救济,奶奶还是那句话都是为了儿子,要什么照顾。硬是咬紧牙根,与我大伯度过了难关。

解放以后,奶奶随我父亲在杭州生活。六一年父亲从省军区调赴宁波军分区工作,为了支持我父亲安心工作,不给组织添麻烦。奶奶动员我父亲,举家从素有天堂之称的省会城市迁到当时还是县级市的宁波。

奶奶以她九十高龄走完了一生的道路,同千千万万个老百姓一样,奶奶一生平平淡淡,实实在在,一生都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业绩。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以他们的诚恳、淳朴和勇敢,支撑起国家和民族一步步的发展。

 在线留言
姓名(称谓):  *
公司名称:
联系方式: *
留言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