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草湾 |
发布日期:2012-12-25 11:15:26 点击次数:4067 |
双沟镇下草湾闻名遐尔,享誉世界,它作为我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自然酒起源的地方”早已被载入《中国地质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典籍。 下草湾位于淮河进入洪泽湖拐弯处,距双沟镇 下草湾为淮湖交汇口,历史上水患濒发,多灾多难。明朝万历4年(1576)4月,漕督吴桂芳曾设想在此开一条新河分洪防患,以减轻淮水的水势,使两岸百姓少受洪涝之苦,有奏疏《下草湾新河议》上奏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可封建统治者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开挖新河一事一直搁置未议。 清朝康熙9年(1670),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下草湾常设关税机构。雍正5年(1727)将淮徐道兼理的宿迁关划归淮安管理,泗州双沟地区的下草湾为18个口岸之一。 新中国建立以后, 椐李传夔 、林一璞、顾玉珉等《江苏泗洪下草湾中新世脊椎动物群》一文介绍:在此次治淮工程中,九三学社最早的成员、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杨钟健教授(1897—1979)首次在下草湾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并发表了《记安徽泗洪下草湾发现的巨河狸化石并在五河县戚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论文(双沟下草湾所在泗洪县原属安徽省宿县地区,1955年3月划归江苏)。并把含化石的层位取名“下草湾系”。并载入《中国地质学》。根据中国巨河狸化石,1955年杨钟健和其他科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1904—1982)在《中国第四纪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中更新世淮河过渡区”的概念。他在下草湾地区进行古人类、古生物考察,第一个提出淮河过渡带的中心,得到世界科学界的认可。长期以来,下草湾动物群一直被广大地学工作者视为中国更新世在华北和华南动物群过渡带的典型代表。其实,早在1959年周明镇根据淮河象化石的原始性质,便认为其时代要早于中更新世 。1964年,周明镇、王伴月更明确地提出“下草湾系”中有中新世的层位。1978年周明镇、李传夔在重新修正在下草湾发现的巨河狸的性质时,改为“杨氏河狸”,归藏南京博物院。 1954年6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1908—2001)在下草湾引河岸调查产河狸化石地层时,发现人股骨化石,被命名为“下草湾人”。古人类学家认为“下草湾人”生活在4—5万年前,是北京猿人的后裔,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1977年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学家李传夔教授在中新世下草湾组的灰白色泥质团块状的砾岩层中发现了距今1400—1800万年前的长臂猿化石,经研究考证,长臂猿是“饮酒”过量醉倒在这里的。李传夔根据古希腊神话中酒神和食物之神的传说,将它命名为“双沟醉猿”,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1978年到198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顾玉珉、林一璞等人四次到下草湾和松村庄等地调查,每次都获古猿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归“双沟醉猿”和“江淮宽齿猿”。1982年,古人类学家吴文裕、邱铸鼎及周正、罗一宁等及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金斯博格博士到下草湾考察 ,1983年联邦德国考古学家斯托西博士等一批中外科学家到下草湾进行野外考察,1986年美国考古学家林赛等中外科学家对下草湾地区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将双沟下草湾、天岗湖松村庄誉为“古猿化石宝库”。1951年以来先后有数十批古人类科学家到下草湾一带进行科考活动,在此发现含“双沟醉猿”、“下草湾智人”等古脊椎动物化石65种,确立了下草湾在国内国际科学考古方面的重要地位。 2001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家徐钦琦、计宏祥二位科学家到双沟对下草湾组地层进行考察。据地质学家研究,下草湾组是一套透水性能良好的砂砾岩,厚约 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朱泽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