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 双沟历史
崔井
发布日期:2013-03-14 21:03:19  点击次数:2991
 

    崔井是双沟镇北一个小型自然村庄,现属罗岗村。建国初期崔井不足40户人家,除万、吕、郭、丁、冯、蒋、闫、余八户外姓人家,庄上大多数人家都姓朱,与双沟镇朱姓同宗同源,同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 。同在双沟“紫阳堂”宗祠(源于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祭祀先祖。

    那么这个村庄既无崔姓,为何叫崔井呢?听村上老辈人讲,这个小庄子清朝时是崔氏富家的庄园。后来崔氏家道中落,到乾隆朝中期被双沟朱姓花钱买下来留给后人分家定居的,至今已有200多年。朱姓老兄弟俩一个叫朱兆銮,一个叫朱兆惠,如今已繁衍10代人。

    笔者是崔井人,庄东头有一古井,砖砌石栏。早年,村上人去井上汲水一头水桶一头是井绳,有人夸张说井深二两铜丝都打不到底;庄西有一面小池塘,原是吃水的土井,后水面扩大逐渐变成了池塘,但庄上仍叫它西井,一个小村庄有两口吃水井,加之这个地方又是从崔姓人家手中买下的,故庄名叫做崔井。

    崔井田园风光美如画卷,它座落在数百亩桃、杏、梨、柿树园中。柿树园中,柿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是个被人们称作藏在绿树丛中的村庄。每到春夏,这儿群芳争艳,万紫千红,九、十月间硕果累累,秋叶如火,自然景色令人陶醉,乘车在双青公路上,数里之外,即可见到崔井大桃园、小桃园满眼翠绿株绕云霞的动人秀色。

    崔井有一则《朱廪生轶事》在泗洪及周边地区盛传不衰。清朝光绪年间,崔井出了一个读书人叫朱瑞煌(笔者伯祖父),经岁科两试名列一等,应了一个资深生员,获廪生衔,在泗州颇有名声,与梅花乡许立三交谊深厚。双沟以外百八十里内不知道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朱廪生虽然满腹经纶,说话写文章出口成章,但为人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平时不爱穿着打扮,有时串亲访友只是一领青衫,一双布鞋而已。

    一次朱廪生的妹妹出嫁青阳许家。“双沟朱马赵,青阳许石江”,许家系青阳一带名门望族,崔井朱氏亦为双沟一带名门望族。按风俗,妹妹出嫁要由族中一位有声望的人送亲,新郎家那头应按贵宾礼仪规格接待。朱家为了办好这桩大事,决定由出身为廪生的长兄送亲到许家。朱廪生饱读诗书,这一套礼仪早已烂熟于心,但穿着依旧,顺其自然,以显示其书香人家的豁达之风。

    喜日子那一天,新娘乘轿,贵宾骑马,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中午到了许家,朱廪生遵守礼仪,举止大方,不失体面。谁知许家安排接待贵宾的主要陪客有点势利,以衣貌取人,看这位贵宾穿着普普通通,就有些“狗眼看人低”。贵宾宝座坐北面南,中间摆一张八仙桌用台布罩住,按常理东南为上席,但陪客为了戏弄贵宾,出他的洋相,故意做了手脚,按桌缝错摆成西面为首席。朱廪生为预防这一手,事先派同行的人弄清了八仙桌的摆法,以确认首席的位置,以免坐错了地方。陪客的一班人请请让让把贵宾迎到了门口,说:“贵宾请入席。”朱廪生落落大方地进入了客厅,并未落座,对陪客的说“请把桌子转一下。”陪客的一听只好把桌子抬起磨了一下,几个陪客心中之话:看来这位贵宾还不好糊弄呢。入座后,陪客又说了一些客套,仍对这位贵宾不屑一顾,估计双沟镇姓朱的家族中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怎能派一个穷酸来送大宾呢。当时那位为首的陪客故意说话给朱廪生听了:“三绞丝绫罗纱,三宝盖官宦家,不穿绫罗纱,不是官宦家。”朱廪生听这位陪客出言不逊,很不礼貌,决定回敬他一下,杀杀这位世俗小人的傲气,看他还敢不敢再卖弄。朱廪生不紧不慢地说道:“三撇头朱先生,三斜目瞎眼睛,不认识朱先生,都是瞎眼睛。”陪大宾的一班人听了朱廪生的话一个个无地自容,后悔今天为许家闯了祸,站起来打躬作揖,请求恕罪。

    2009年秋,因新农村建设需要崔井自然村已整体搬迁至双青公路西侧的八里岔,房宅、水井、园林都被夷为平地了。
(朱泽孝)

 在线留言
姓名(称谓):  *
公司名称:
联系方式: *
留言内容:
验证码: